2025年4月2日,柬埔寨云壤海军基地的启用仪式上,日本军舰将成为首个停泊的外国舰船。
这一看似“不合常理”的安排,却如同一面棱镜,折射出东南亚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智慧,以及国际权力转移下的暗流涌动。
云壤海军基地的扩建工程由中国提供资金与技术,其地理位置堪称“东南亚心脏”——扼守泰国湾咽喉,距南海与马六甲海峡仅约600海里。
该基地的启用,理论上可强化中国对关键航道的监控能力,并为区域护航行动提供支点。然而,柬埔寨却选择让日本军舰“拔得头筹”,这背后暗藏三重深意:
1.平衡外交。柬埔寨首相洪森曾直言:“我们的合作不针对任何第三方。”邀请日本军舰首泊,正是对西方“中国军事化基地”指控的策略性回应。
通过展示基地的开放性,柬埔寨试图消解美日等国对中国影响力的过度焦虑,同时向国际社会传递“中立”信号。
2.历史纠葛与现实利益交织。日本与柬埔寨的关系并非简单的“援助国与受援国”。自20世纪90年代起,日本通过经济援助与基建投资,逐步修复二战时期的历史裂痕。
如今,日本“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”亟需东南亚支点,柬埔寨则借机换取技术合作与安全承诺,形成“各取所需”的默契。
3.中国“淡定”背后的战略定力。中方对柬埔寨的安排展现出罕见的大度,强调“尊重柬方自主决策”。
这种姿态并非示弱,而是基于对中柬关系根基的自信——从“一带一路”基建到军事装备援助,两国合作已形成多层次纽带。日本军舰的短暂停泊,难以撼动这种深度绑定。
西方舆论场将云壤基地渲染为“中国海外军事前哨”,实则是地缘焦虑的投射。
美国曾以“资金援助”诱惑柬埔寨翻修基地,却因附加政治条件遭拒;日本则通过技术合作与军舰访问,试图在南海争端中嵌入存在感。
洪森政府多次强调“不成为任何国家的工具”,并在邀请日本军舰的同时,预留美国舰船停靠的可能性。这种“门户开放”政策,既避免过度依赖中国,又对冲美日压力。
面对“中国军事基地”指控,柬埔寨开放基地供国际核查,并以法律明文禁止外国驻军。这种“以透明换信任”的战术,成功将舆论焦点从“威胁论”转向主权声索。
柬埔寨的决策,本质是小国在大国竞争中的经典生存范本。其核心逻辑可概括为:以空间换时间,以平衡求自主。
中国主导基建与军事现代化,日本提供技术合作与区域安全对话平台,美国则通过外交施压保持存在感——柬埔寨巧妙地将不同领域合作分配给不同大国,避免单一依赖。
洪森多次强调“尊重东盟中心地位”,将云壤基地议题纳入东盟框架讨论。这种“抱团取暖”策略,既规避了单独对抗大国的风险,又借东盟集体力量增强议价权。
邀请日本军舰虽可能引发中方不满,但柬埔寨赌定中国更看重长期战略利益。事实证明,中方未公开批评此举,反而继续推进两艘056型护卫舰的援助计划——这印证了“小国杠杆”的有效性。
云壤基地的博弈,折射出印太地区权力格局的深刻变迁:
中国“珍珠链”战略的韧性:尽管遭遇美日围堵,中国仍通过经济合作与军事援助,稳步构建从南海到印度洋的安全网络。
云壤基地与瓜达尔港、汉班托塔港形成呼应,强化海上丝绸之路的防御纵深。
日本“战略投机”的局限性:日本试图以军事合作为跳板介入南海,但其行动受制于和平宪法与国内反战情绪。对柬埔寨而言,日本更多是“平衡砝码”,而非可靠的安全保障者。
美国“离岸制衡”的失效:美国对柬埔寨的制裁与舆论攻势,反而推动其向中国靠拢。云壤基地的建成,标志着美国在东南亚“以压促变”策略的破产。
柬埔寨的选择,撕开了国际政治的理想主义面纱:小国从未天真地追求“绝对中立”,而是在利益最大化与风险最小化之间精准游走。
云壤基地的首艘日本军舰,既非对中国的背叛,亦非对美日的投诚,而是小国在大国角力中“以柔克刚”的生存宣言。
未来,这种“平衡术”能否持续?答案或许藏在洪森的一句话中:“真正的独立,不是拒绝合作,而是掌握选择合作对象的权力。”
当大国仍沉迷于“零和博弈”时,东南亚小国已悄然写下新的地缘剧本。
